與居屋政策愚昧得不相伯仲嘅就係限呎/限量賣地政策。佢喺筆者6月14日《限呎限量地政策對港人唔住》一文中已作宏觀嘅批判,而九肚山及南昌站兩次賣地成績更為呢個無腦嘅政策判下死罪(因為佢哋令納稅人損失數以十億計嘅土地收益!)。今次就再循微觀層面仔細分析點解香港唔單止應該立即叫停(甚至俾已買限呎地嘅發展商補地價轉為無限呎樓!)呢個劣政,更應該連現存嘅細單位都拆埋去起大單位!
世界奇觀:呎數越大,呎價越貴
圖一:常識話,量越多價就越平。市場呎價線趨勢平均,波幅應不會太大
圖二:美孚新村成交反應大單位嚴重不足:1800呎單位呎價貴900呎者達四成半!整層樓價更貴達1.9倍!
常識話俾我哋知,買嘢嘅量越大越多,單價通常會越平;除咗極少數地段稀罕嘅高端豪宅(如山頂,南區)之外,呢個規律喺任何地產市場都應行之有效,見【圖一】。但係喺香港,呢個咁淺顯嘅道理就被政府撓曲無理嘅供應政策徹底顛覆,造成唔單止山頂樓嘅呎價名列世界前茅(因為其呎價應其地段因素而貴之餘再因政策失衡更飆多一截),就連四十年舊屋苑如美孚新村都出現呎數越大呎價越高嘅怪現象:過去三個月成交嘅900多呎單位呎價得5500蚊,但係1800呎嘅單位呎價卻勁貴四成半有多,至8000蚊呎【圖二】!如果喺較理性嘅地產市場,較優質嘅大單位可能有一至兩成嘅呎價溢價,只有本港畸形嘅供應環境先會製造出大單位呎價坐火箭呢啲奇景。而政府起多細單位嘅政策既增加換樓市民嘅競爭(因而賣唔到好價),更因少大單位供應而令後者嘅總成本飆升,脫離換樓者負擔範圍,製造社會分化!以美孚為例,900呎嘅單位500萬有找,但係換樓客欲買1800呎單位就要抬出1440萬之多,如果圖一嘅常規在本港有效嘅話,該名業主可能1000萬樓下就可實現其置業夢。於今?唯有望樓興歎……
大單位有數得計:短缺約30萬單位
表一:收入分佈顯示,本港細單位供應過多,達三十七萬之眾
| 
家庭月入 | 
01年首季戶數 | 
可負擔月租(十億元) | 
如每戶階等大小單位下之合理平均呎租 | 
每戶可負擔之呎數(如呎價劃一) | 
差餉物業估價署分類 | 
戶數比重 | 
實質存量比例 | 
供應過多/(過少) | 
相等於戶數 | 
| 
<10k | 
603,300  | 
 0.90  | 
 3  | 
 90  | 
A | ||||
| 
10-20k | 
587,300  | 
 2.64  | 
 9  | 
 280  | 
A | 
51% | 
67% | 
16% | 
 374,100  | 
| 
20-30k | 
397,200  | 
 2.98  | 
 15  | 
 460  | 
B | ||||
| 
30-40k | 
250,500  | 
 2.63  | 
 21  | 
 650  | 
B | 
28% | 
24% | 
-4% | 
-89,500  | 
| 
40-50k | 
145,100  | 
 1.96  | 
 27  | 
 840  | 
C | ||||
| 
50-60k | 
100,000  | 
 1.65  | 
 34  | 
1,020  | 
C | 
10% | 
6% | 
-5% | 
-110,400  | 
| 
>60k | 
259,900  | 
 5.85  | 
 46  | 
1,390  | 
D/E | 
11% | 
4% | 
-7% | 
-174,200  | 
| 
總數/平均 | 
2,343,300  | 
 18.61  | 
 16  | 
 490  | 
100% | 
100% | 
0% | 
 -  | 
筆者以本港家庭收入分佈,再假設約三成收入花喺居住方面,及大致平穩嘅呎價(即唔同呎數嘅單位呎價大致相同),推算出本港A級住宅(即細於440呎)嘅單位數目過剩約37萬單位之多,而C/D/E級(即約1000呎以上)嘅單位卻少咗近30萬單位【表一】。
唔該下位特首唔好繼續以往錯誤嘅慣性思維,唔好為選票而忘大義。請盡快剷走30萬個細單位(最好係市區公屋,釋放巨大潛在價值),同時推出相應數目嘅土地,由市場自己去調節供應,自然好快會有大量大單位應市,樓價結構不出十年就理性化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