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珍貴 地積比應提升
香港私人樓宇土地供應短缺,造成近年樓價高漲,但是政府卻多以「地從何來」為由,不作長線土地供應規劃,導致積疾日深。細看內裏因由,除了經濟及外來因素,不外乎三大原因:新賣土地地積比要調升
一、 樓市供應結構推高樓價:過多公營房屋導致私樓供應缺乏,現有購買力被擠入一個人為限制的細小供應渠道內,直接令樓價上升更快,就如有100元購買力去買市 場上10個蘋果,但是政府取去其中5個,結果就是本來只值10元一個的商品,被擠高至20元,足足高了一倍;未來大肆建公屋/居屋的後果,必然又是短期內 搶去市場應佔的份額,推高樓價,直至公營房屋建成,被人為推高的樓價要以更深的跌幅下調。
二、放棄長遠土地儲備計劃:其中一個環節乃填海造地,但是本港由1985年至1989年的697公頃,至1995年至1999年的577公頃,至2005年至2009年的84公頃【圖1】,可見政府放棄「戰略儲備」策略久矣,以至急需增加供應之時竟已「土庫空空」。
好在現已知錯能改,重新由財爺執掌土地統籌工作,而今年1月亦已推出於25地點作大規模新填海計劃諮詢。雖然遠水難救近火,但總比繼續蹉跎歲月要好!
三、置新界土地於不顧:此方面涉及複雜及眾多的土地利益,但卻是不可不做的一項大業:由斷丁屋歪政之尾,到收倉地/貨櫃場地/劏車場地建衛星城市,皆需要最高的政治技巧及操守!這些大課題須另文細述,希望新一屆政府有勇有謀,不要再拖下去。
本文主要要探討的,是本港賣地愈趨低密度的現象。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導致政府在城市規劃上亦隨波逐流,結果就是愈來愈多的土地賣出來時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地積比。無形中,政府亦因而減低了賣出地塊的運用效率及周邊道路/鐵路基建的成本效益。
過去20年政府所賣土地的地積比,已由1991/1992年的2倍至17倍區間,逐步降低至2011/2012年的0倍至6倍低位【圖2藍色部分】。無怪乎政府中人頻呼「地從何來」矣!
而土地利用率日低的另一原因,乃是政府長時間以較低的地積比批出新界土地【圖2,市區平均密度為新界的兩倍】,加上愈來愈多的新土地來源於新界區,導致整體土地容積由1991/92年的4.2倍跌至2011/12年的3.1倍【圖3紅線】。
政策製造雜亂村屋群
此 現象應與《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內的函數有關,以「住宅發展密度第1區」(或住宅甲)計,市區最高地積比為10倍,新市鎮為8倍,而鄉郊地區則為3.6 倍;近年大部分新界土地都以「住宅發展密度第4區」(或住宅丁)的0.4倍批出,然則毗鄰的丁屋容積率卻額外開恩,給予3倍,可見在考慮城市規劃及設施提 供方面,丁屋再度與整體思維框架及城市布局格格不入,令政策有意無意地製造大片雜亂無章、美觀欠奉的村屋樓宇群。
過去十年賣地分布可見,新界雖佔總地盤面積的六成以上,但是其低密度土地面積卻高達三成七之多【表藍字】,佔新界總賣地量的六成;相比之下,市區所賣的高密度土地【表紅字】卻佔其總賣地量的六成半,形成極大對比。
現在實有急切需要增加賣地的地積比。三大原因如下:
1. 現有規劃標準正在大量浪費本港已經不多的可建土地資源。如錦田/八鄉區,原本可以起個數十萬人的新市鎮,但是現在卻變成上文所指的丁屋區。只要將該地地積比大幅提高,必會引發私人市場的高效率,加快區內變身,紓緩供應壓力。
2. 新鐵路網絡在過去數年大幅伸延至將軍澳、馬鞍山、屯門-元朗-八鄉、落馬洲等區,實應將附近賣地密度上調,因為如不增加地積比,則樓宇新供應必將受影響。
如【圖】所示,基本上,過去20年幾乎每年賣地的地積比高時,新供應增加的比率亦上升。如欲增加土地供應,必須先增加尤其是新界的地積比。
3. 高發展密度不等於高人口密度,因為就算是6倍發展某新界地塊,市場可能需要3000方呎的單位而非300方呎的單位,而兩者之間的人口密度可以相差十倍以上!政府只要能夠在土地供給上配合,市場則必會自動提供用家急需的大單位(全港1760方呎以上的單位只佔總樓宇存量的1%)。
北區新發展區勿錯過機會
如此一來,本港的樓宇在國際競爭力上將有所提升,更能吸引外來人才落戶。始終,大量高密度(即多層)的大單位在用地效率上必勝少數的低密度(即別墅)大單位。
要增加地積比,最好的對象莫過於近日政府發布新聞頻密的北區新發展區!根據政府文件,可以推算出連公營房屋在內可建6.2萬個1000方呎的住宅單位(【表藍字】,為何會是1000方呎的大單位?因為香港人值得入住更寬敞的空間),但是此乃建基於一個甚低的政府規劃的平均地積比上(3.4倍)。
如果我們將地積比提高至6.5倍(相當於都會區內的「新發展區及綜合發展區」最高地積比,仍低於新市鎮最高發展密度的8倍),已可幾乎倍增可建單位數目至11.7萬之數【表藍字加紅字】,如果香港每年吸納量為3萬至4萬個單位,則現有政府規劃一年半已經耗盡,但是較高的地積比卻可持續供應四年之多。
大家想像一下,與其現在過分寬鬆,但十年後推倒重來再大增後補基建及社會設施,何不一早將新區設計成高密度新市鎮?
高密度發展保郊野空間
香港的土地短缺現實既然不給予城規設計師實現低密度市鎮的夢想,他們還有廣大的神州可以一展抱負;一步到位總比未來修修補補(加地積比是也)節省成本兼免卻勞民傷財。
香港未來發展的重點在於善用已開發土地,秉承一貫的高效精神,令到土地發揮最大的作用(高密度),而同時保留郊野公園空間,令市民繼續因為擁有世界頂尖的市內綠化空間而受益。
yulun2012@gmail.com / http://yulun2012.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