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寫字樓空置率幾乎係海嘯下各大金融中心空置率最低嘅城市—當倫敦紐約高至十幾巴仙,北京上海百份之廿幾時,香港喺呢個咁惡劣環境下都只得百份之四至八空置(以中環,灣仔,銅鑼灣,鰂魚涌,尖沙咀幾個核心區喺09年12月計)。等市道一好轉,唔駛三扒兩撥就又跌番落去啲二、三個百份點嘅擠迫境況,實不利香港容納亞洲區商業活動,兼作區域樞紐之天然地位也!
2)喺08年下半年最巔峰時國金呎租超過二百蚊,觸發好多公司重新計數(唔難理解:如果有僱員一百,每人一百呎,即每月租金都要成二百萬,等於每僱員支多兩萬人工!),準備搬竇。除咗去鰂魚涌等非核心區外,據講更有外企考慮移師獅城,甚至上海都有。可見作為香港嘅城市規劃者,政府其實完全忽視咗發展第二個CBD呢個可能性(見筆者去年10月20日文);雖然九龍東慢慢發展出一啲雛型嚟,但係喺高效快速發展嘅金融業嚟講實在喺遠水難救近火,兼且就算係今日,九龍東都潰散流離,不成章法,難以喺十年內成為一個好似中環灣仔咁嘅一個商業片區。由此可見,喺西九龍走廊(即由尖沙咀起,經九龍站小止,再由深水埗至荔枝角呢兩個片區實有空間大做文章,包括劃定呢區至海皮為CBD發展區,及批與業主優惠(包括地積比、補地價等豁免),同時加上發展時限,咁既能利用多條鐵路與中環及機場相連之便,更為未來嘅高鐵增添需求…有陣時可能星加坡模式嘅短痛長益土地供應哲學都有其值得香港學習嘅地方—所謂build them and they will come也。
3)有經紀話,最近多咗唔少內地嘅金融機構考慮來港落戶,但係喺成個中環及周邊都無似樣嘅全棟商廈(即係:近其他商業支援服務,地段夠提體面,大樓面,如果連命名權就更好)可供購買或起樓,因而可能作罷。如果政府能夠提供一個新區供呢啲未來用戶快快開檔,你話對本港嘅財政就業又何弊之有呢?其實呢方面一早就已經係內地城際競爭嘅必搶要津—所以市長們四圍大邀財團, MNC入主自己城市嘅CBD。係呢一方面,香港其實有大把目標,譬如:亞洲發展銀行(現定都馬尼拉,僱員:2,500);國際結算銀行(瑞士巴賽總部,但喺香港已經開咗佢全球兩個辦事處其一);世界銀行(定都華盛頓,近七千僱員);國際貨幣基金會(總部喺華盛頓,2,400僱員)。除此以外,更容易,更近水樓台嘅目標莫過於祖國嘅各總部—由人行到國投,由民航處到版權局,總之高知識成份,高增值嘅人才,多多引入都係百利而無一害。
喺經濟復甦,中港互通,世界重心東移嘅大前提下,連99-08年嘅平均吸納量都有二百萬呎之多(第一太平數據),咁09-13年平均供應量得一百萬呎(即係得過去嘅一半)又喺唔喺太少啦呢?香港咁係唔係有足夠容量充當亞洲嘅龍頭城市呢?政府現在規畫嘅非核心區寫字樓用地嘅選址又係唔係適合現代新經濟形勢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