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市佔率過大,要退位讓賢
筆者已經喺本欄分析過點解本港最大嘅地產霸權非私營發展商,而係官府衙門(見七月五日文:誰是不折不扣嘅地產霸主?)!非但政府全資提供嘅公應(即公屋及居屋)會佔今明年兩年總住宅落成量嘅55%及58%之多,更因經市建局及港鐵間接介入,連私人樓市嘅售樓量都佔去五成有多!如果唔盡快懸崖勒馬嘅話,必會形成「悪弊驅逐良幣」嘅可悲後果,令本港地產發展行業更趨單一集中,中小發展商更多退出,市民嘅選擇更狹窄,市民心目中地產霸權嘅格局更加根深蒂固,社會更怨氣沖天。
煲呔應該重拾當年嘅積極不干預政策,將公營房屋嘅供應全數撥入私人市場,令整個樓市嘅消費者選擇、供應者嘅應變力(特別係針對市場風險高漲、需求日新月異嘅今天),政府嘅政治包袱都得到解放。任何話發展商「起親都係豪宅」嘅指責都可追溯至政府土地供應嘅不足,只要有足夠嘅土地,係冇發展商有能力吊高嚟賣嘅!記住:10個蘋果賣10蚊隻變成3個蘋果被政府壓價至3蚊隻只會令餘下嘅購買力推高剩低7隻蘋果至13蚊隻,所以撥公營土地入私樓市場,並保證足夠、持久嘅土地供應係制止樓價飆升嘅唯一良方。政府應該相信市場嘅經濟規律而唔係自己能夠控制價錢嘅能力!
2)架構混亂導致土地房屋政策失衡,要重整決策結構
當年黃星華、蕭炯柱、孫明揚年代,規劃、土地、房屋幾大相關範疇大致歸一屋簷下,既有同一思想,更有廣及全港,兼顧公營私營市場嘅視野;此外,房屋政策真真正正係喺局嘅層面有研究、分析,有與各方此份者在長遠策略上溝通討論。
反而,今日規劃地政屬於發展局範疇,只睇私樓市場毫不過問公營房屋事務,更遑論左手配合右手!而運房局卻為多不勝數嘅跨境基建及其政治炸彈疲於奔命,何來精神思考公營房屋嘅未來,及如何與私人市場互動?
因此之故,林鄭月娥局長越來越玩市建局呢個SimCity遊戲上癮,鄭汝樺局長卻將重要嘅政策研究下放至房屋署,令其執行者兼任政策嘅研究(如有嘅話!),致使公營房屋政策越來越向用家靠緊(執行者嘅利益當然亦趨向增加供應以擴權,自己多咗銀兩/地盤,行出嚟都威風啲嗎!),卻越來越遠離全港大眾嘅利益。
所以特首喺施政報告應該做嘅係再重組土地房屋架構,令其統一、全盤地為全港市場著想,而唔係各自為政,左右互擊。此外,好應該剝離公營房屋相關數字嘅統計去獨立嘅統計處,並整合公私營房屋數據,同時定期公佈,令局長/司長/市民可窺全豹,於重大決策面前不至於盲人摸象,樣樣靠估,斷送香港未來於無知!
3)置業非烏托邦,要脫離實物福利
筆者於五月24日文:資助置業好心做壞事已指出,高置業率導致高失業率,高置業稅務優惠導致高樓價波幅,更喺五月31日之下任特首應改革樓市稅制文中提倡政府平衡租與買之間嘅政策落差(如德國、瑞士),減少以買樓為目標嘅財政優惠,增加以租務為目標嘅誘因,令港人唔好全墮房奴呢個陷阱,同時鼓勵市民將資金投向更實業,更為經濟增值嘅投資。
特首好應該引入呢個新思維,放棄論盡、不公、浪費嘅舊有公營房屋模式,以私樓為本(當然要提供足夠供應),貨幣福利為手段(如租金券、如租買皆宜嘅住房扣稅額),更公平靈活(因無須烹走人哋,只要調整銀行福利過數嘅額度即可),更易受大眾監察(因為立法會可每年批準各項房屋福利嘅銀碼大細)地管理福利房屋呢個政策範疇,擺脫依家被福利受惠者操控嘅窘況。
的確,呢個可以係一個流芳百世,劃時代嘅進步施政報告;既然特首已經無須顧慮下一任民意或上意,何不做一個長遠利港嘅新藍圖出來,為下一代嘅幸福奠下第一塊基石?
在此祝各位中秋愉快,如有時間思考問題,何不觀看以下紀錄片Fall of the Republic(http://www.youtube.com/watch?v=VebOTc-7shU&feature=player_detailpage)?就算唔同意製片人嘅觀點,亦對當今史無前例咁複雜嘅世界環境有多一層認識?筆者以上所書亦非主流意見,但係正如片中結語云曰:勇於提出異議乃愛國情操嘅最高表現(Dissention is the greatest form of patriotis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