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擴大樓價波幅
港英年代,中英談判時限定香港每年不得賣地超過五十公頃呢個緊箍咒,係本港土地政策上行錯嘅第一步;即管呢個係外來強加嘅政策,但係對回歸後港府施政開咗一個極壞嘅先例,就係令佢抗拒唔到「控制樓價係施政嘅一部分」呢個誘惑;而舞動樓價嘅最重要槓桿,莫過於政府已操作稔熟之「高地價政策」矣!
附圖中極明瞭可見嘅現象就係:喺84-97年間樓價點升供應都唔郁,每年賣岀嚟嘅住宅土地大概係三十公頃左右。期間,香港樓價升咗七倍半(以差餉物業估價署整體樓價指數計),高於呢段時間内人均GDP嘅四點二倍升幅。
董建華時代—價跌供應升
圖:住宅用途土地供應與樓價嚴重脫節(84-97:價升供應唔郁,98-02:價跌供應升,03-09:價升供應跌)
回歸之後,特首董建華推行八萬五概念,理論上已經錯誤(香港一年得個三至四萬個家庭形成,淨係公營房屋於97-02年每年都有平均三萬九個單位供應,就算私人市場一個單位唔落成,都綽綽有餘,邊處使八萬五咁多!);實際結果易應驗咗政府唔應該插手市場,控制價格呢個真理—君不見建華之治六年期間,住宅土地供應量喺樓價下瀉六成半嘅慘況下,仍然較九七年大漲近一半【圖】!
曾蔭權時代—價升供應跌
現任特首曾蔭權似乎吸收咗佢上手嘅經驗,反其道而行至另一極端—喺03-09年間樓價上升過倍同發展商勾地被拒76次嘅情況下,政府所賣出嘅住宅土地屢創新低,甚至比港英年代更吝嗇【圖】!不過,董曾時代所相同嘅一點就係:政府土地供應既唔係爲滿足人口增長需求,亦唔係先市場一步嚟減少樓價波幅,而係喺有意無意之間,係升市將樓價推得更高,喺跌市將之踩得更殘。。。
長綫供應滿足宏觀需求,短線滿足多變嘅市場
由以上討論可見,政府係永遠估錯市嘅;與其吃力不討好地嘗試去控制樓價(特別係好似而家咁打住「市場主導」嘅幌子卻暗裏實施高地價政策),倒不如重返積極不干預政策,畀市場嘅集體智慧嚟判斷需求多少,再由之勾取所需嘅土地。政府唯一應該做嘅只係提供足夠容量(即是土地供應),畀私人市場做最優化、最有效率嘅資源分配。曾特首,你話啱唔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