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星期二

香港建築創意去咗邊?

最近見得多其他崛起亞洲城市嘅都會地平線照片,發現原來多彩奪目嘅城市輪廓(urban skyline)喺星加坡同上海【見圖】等地越來越有超港趕紐之勢。相反香江近廿年嘅建築越見保守因循,實在係對政府以至地產建築各界一當頭棒喝!而由傳媒反映建築界聲音,似乎唔全係發展商嘅錯,過去廿年喺建築創意上嘅迷失,亦同地政署及屋宇署兩大衙門缺乏靈活創意,按本子辦事有關……任何讀者如有實例以至提議,請踴躍來電,為筆者解解呢個謎團。

先睇維港天際圖片——似乎所有稍有性格、放膽去做、令人印象深刻嘅摩天大廈都係八十年代或之前嘅產物:中銀大廈落成於1989年,至今仍係港島海旁最突出嘅地標;怡和大廈1973年面世,雖然係方盒一個,但係可能係最有性格嘅方盒建築,因其剛中帶柔,以圓形的「月洞門」窗戶嚟軟化剛性嘅金屬外殼;匯豐總行大廈1986年落成啟用,亦是劃時代的產品,樓宇內部無任何支撐結構,兼且支撐結構暴露在外,令人印象深刻;此外1980年建成嘅合和中心亦曾叱咤風雲,以其圓柱型特色和頂樓旋轉餐廳而名揚天下,更曾是亞洲最高大廈!最後不可不提1979年落成嘅威爾斯親王大廈,其漏斗形大膽設計至今仍因為解放軍營而得以保留;可以想像,若聽日有人要拆佢嘅話隨時又激起集體回憶兼八十後反抗……

反過嚟睇,近年拔起嘅新摩廈,幾乎清一色係玻璃幕牆在外加四方筷子在內,越來越中用唔中看——遮打大廈、IFC、中環中心、中環廣場、ICC等無一唔令人睇咗眼瞓!原因何在?係發展商玩夠花式反璞歸真?定係以經濟考慮為主,用盡樓面面積算數?咁喺政府批出呢啲海旁地標地點嘅土地時又點解無喺未來建築美觀方向作任何要求?以後喺批地時又係唔係可以喺設計同城市整體外觀上都打分?喺地積比同樓面面積上又有冇得加入免計面積嘅「設計豁免」樓面?定係呢個喺發展商嘅保本心態作祟—應否重拾八十年代嘅想像力同雄心,唔好吓吓都功能主義至上?


表面證供顯示,地產商嘅「犯罪嫌疑」最大, 理由好簡單,君不見近年政府出資嘅建築項目都以美觀為上,實用為次—天馬艦政府總部係其一例,而西九文化區上輪嘅勝出設計就更加唔駛講啦!但係發展商都要賺錢㗎,佢梗係冇義務起最靚但最難維修管理嘅大白象啦,所以睇嚟地政署某程度上加入些少樓面面積上限以外嘅豁免「設計面積」喺賣地章程內會係一個可以考慮嘅方案,如果怕俾人鬧官商勾結,可將設計攞嚟公開諮詢,俾市民投票;咁大家對未來地標嘅歸屬感一定大大增強,而香港嘅地平線亦可重拾活力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