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1日星期一

醫療業(二之二)醫界私相授受 改革刻不容緩

載於信報2019年2月11日(信報為簡略版本,此為完整文章)
載於立場新聞2019/2/15

前篇提及香港舉世無雙之低的醫生對病人比例,以及隨之而生、不斷惡化的各種症狀,例如不斷加長的輪候時間、拾級下降的醫療水準,還有公院基層醫生做到「爆煲」等習以為常的負面新聞。

距離筆者撰寫前篇不過數日,關於市民慘況的消息接踵而來:多家傳媒報道,逾百護士因做到絕望而上街遊行,指每18位病人只有兩位護士照顧,更有因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達三年而要賣樓看私立醫院的例子(121日香港經濟日報)。

藉回歸趕海外醫生 迫市民付高昂診金

前文關注到海外醫生在香港比例奇低之現象。其實只要翻查資料,不難發現自回歸以後,本港新晉醫生的來源,已極速由之前的多元及包容變為本地既得利益者獨大: 

圖一:新晉醫生比例近年盡是中港天下


1997年前,平均每年有42%的新醫生持有英聯邦專業資格【圖一藍條】,但是可惜此一優秀的醫務人員來源於2006年後已完全絕跡,真是功歸於《1995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不再承認英聯邦執業醫生資格此一「德政」當年立法前衛生福利局只有徵詢醫務委員會及香港醫學會(兩會成員大多為醫生)的意見,卻完全沒有嘗試進行其他諮詢工作,似乎忽略了普羅大眾的聲音和利益。

執業試合格率低極 壁壘政策昭然若揭

中港(中大加港大)全面壟斷醫療人才的大業在2001-11年間達致頂峰:期間就連海外醫生考牌【圖一橙條】這條窄路亦遭封殺,導致考牌取得資格之外來醫生比例大跌至12%,相對於90年代初之47%簡直慘不忍睹。

至於執業試的難度,香港亦有過嚴之嫌,例如第一分卷的合格率過去數年均徘徊於30%以下【圖二灰線】,加上要過五關斬六將,合併起來之累積合格率早就名列世界前茅:如將各國各試卷的合格率相乘,可以得出該國執業試的整體難度;以此標準量度,香港不是故意留難,就是其紙上醫療水準天上有地上無:連老祖宗英國的每年累積合格率都達本港的六倍之多!【圖三】

圖二:執業試各部分試卷的合格率

圖三:海外醫生於他國執業試各試卷之累積合格率

 
引述報章HK01的訪問:「[本港]執業考試程度過於廣泛深入,遠超行醫的正常需要。但內科和兒科考核的卻是研究生水平,需要考生深入認識相關的罕見病,屬專科知識的範疇。……兒科臨床考試…內容包括大部分普通科醫生在職業生涯中未必遇到的病例。」

當然,除了考試嚴格之外,本地執業試的報名程序亦被抨擊為「過於繁複」,明顯要拒人千里以外;據HK01報導:「首次報考執業試的海外醫生,必須親身拿着報名表格回到就讀的大學,由公證人監誓以核實身份。由於在海外執業的醫生,工作地點往往距離所屬大學很遙遠,加上要安排公證人到場,令整個過程可能要耗費兩三天。」以上圖表及故事在在說明本港執業試只是在做戲,而非真正讓有知識有能力的好醫生能夠經中大/港大以外的途徑取得來港從醫的資格。

醫療人員不足 診症成本狂飆

在人為製造醫生數目不足的情況下,所有醫療服務的定價能力自然所向無敵,收取費用隨意調整而無須顧慮市民負擔能力。無怪乎最新的四年一度的醫學會私家醫生收費調查顯示,各項費用全線大升,幅度由最低的25%40%不等:

表一:私家醫療收費(元)與通脹升幅
項目


2018
2014
升幅
每日巡房費
頭等/
 2,800
 2,000
40%


三等/
 1,000
 800
25%
手術費
 80,000
 60,000
33%


 40,000
 30,000
33%


 20,000
 15,000
33%


 7,000
 5,000
40%
結腸鏡調查
僅結腸鏡調
 7,500
 6,000
25%


連同瘜肉切除
 9,000
 7,000
29%
通脹
CPI
108.3
100.3
8%
來源:醫學會的《私家醫生收費調查》,經濟日報,27/1/2019
 
可能市民最難啃下的數據是同時間整體通脹只有8%之微,與40%之巡房費比簡直天淵之別。如果醫學會的內部數據欠缺科學根據,且由另一較正規的方法去量度:政府公布的分類通脹指數。在各類通脹幅度類別中,醫療衛生的升幅一直名列前茅,徘徊於百分之四左右2016年起更連續三年為通脹最高的消費板塊【圖四紅線】。唯一追上醫療的板塊乃是受惠於經濟樓市飆升,周期性極強的娛樂文化板塊;相對於另一受人尊敬的專業——教育連續兩年錄得減價,醫療產業專門製造「星球族」的聲譽果真當之無愧。

圖四:年均行業通脹——醫療遙遙領前


政府架構出事 造成利益輸送

要明白為何本港回歸後長時間醫療人手不足,不能單單指責醫委會只顧自肥,因為它需要負責或維護的從來就只是醫生的利益。要仔細思考的反而是政府架構是否製造不公,偏袒某些利益板塊。其實只要稍作簡單資料收集,跟隨利益順藤摸瓜,不難發現以下規律:

表一香港與他國政府掌管醫療部人士背景比較
國家
名字
職位
任期
職業背景
香港
陳肇始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
2017至今
護士
香港
高永文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
2012 – 2017
醫生
香港
周一嶽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
2004 – 2012
醫生
香港
楊永強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
衛生福利局局長
2002 – 2004
1999 – 2002
醫生
美國
Alex Azar
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
2018至今
律師、議員
英國
夏國賢(Matt Hancock)
首席衛生大臣
2018至今
經濟學家、議員
紐西蘭
David Clark
衞生部部長
2017至今
議員
澳洲
Greg Hunt
衞生部部長
2017至今
律師、議員
愛爾蘭
Simon Harris
衞生部部長
2016至今
議員
新加坡
顏金勇
衞生部部長
2011至今
公務員

上表最易令讀者側目的,莫過於:一)各大輸入海外醫生最多之國家的衛生部長,皆是為民請命的議員或公務員,亦肯定是醫療服務的消費者而非提供者;二)香港衛生部長之職有意無意地、長時間地被醫療界有利益衝突的人士把持;瓜田李下,公眾能不作遐想嗎?
同樣道理,如果教育局長委任某私校校長擔任【表二】,又或運房局長由某大地產商派員駐場,甚至創科局長由谷歌欽點;政府會否早已四面楚歌,下台收場?為何食衛局得以逃脫,是否醫生這個行業有較大的光環,令各特首看不清基本的政治原則?

表二:香港其他政府部門的主要人士背景
名字
職位
任期
職業背景
楊潤雄
教育局局長
2017至今   
會計
陳帆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
2017至今   
電子工程師
邱騰華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2017至今   
公務員
楊偉雄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2015至今
工程師,策略管理顧問
黃錦星
環境局局長
2012至今
建築師

再由政策局向下追尋,可見在執行層面亦同樣有圍內人把持局面的情況:香港的醫院管理局高層盡皆為醫生【表三】,反觀前宗主國之國民保健署(即National Health Service)則以行外人主持,沒有直接利害衝突。此外,醫管局的28位成員中有9位是醫生,即代表只要會議出席率低於六成,醫生便可在任何投票或表決中穩操勝劵。

表三:香港醫院管理局與英國相應部門主要人士背景
名字
職位
職業背景
Lord David Prior
英國國民保健署主席
銀行家
David Roberts
英國國民保健署副主席
銀行家
梁智仁
香港醫院管理局主席
醫生
梁栢賢
香港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醫生

脫困出路顯淺 端視特首魄力

行文至此,相信讀者已經心中有數,解決香港醫療爛攤子唯一的方法莫過於:
一)任命為病人利益著想,沒有利益衝突的人擔任食衛局長(陳肇始或須盡快避嫌辭職)及醫管局高層;
二)馬上將輸入海外醫生的政策列為第一急務,並於兩個月內推出合理公平,兼與其他已發展體系睇齊的執業標準(星加坡準則的似乎公開透明?)。
只有如此,當前本地醫療危機方可盡快化解,市民亦可於最短的時間內重享廉價、優質、及時的醫療服務。

筆者特別鳴謝香港大學工商管理(會計及財務)系學生陳婥嵐和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量化金融)系學生古天皓協助收集及整理本文相關的數據及圖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