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閒來閱讀,碰上一篇值得推薦的文章,視頻如下,亦附全文於尾:
近年本港越見奉行大政府經濟政策,正是張公所批評的行政干預思維。此一現象在當今經濟疲弱之勢下,尤為顯著,當就業人口在2019移民潮開始後大幅下挫,再遇北上消費,通關後外遊等因素,令本港就業境況「見波幅,無升幅」已達四年之期:
在此緊縮環境下,卻見公營部門編制屢創新高(見【橙線】),直追本港經濟最高增值板塊(金融是也;同時可見金融線亦在漸行漸低,勢頭不妙,見【紅線】):
再以絕對值比較,原來公共行政/社會服務類別搖搖領先於2019-2025年間之增幅榜,大幅抽高4.1%;在人口和就業人數皆下跌的環境下,是否有些膨脹的感覺?儘管公務員編制微降1.4%,但相對於整體就業人口下跌6.7%的大局下,於滿街吉舖的今天(零售/飲食業人手在同時間大縮22%之巨!),似乎政府仍然瘦身未竟,須要更加努力:
行文至此,再翻出數篇以前拙作,皆與下文理念相近,以饗讀者:
張教授現為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兼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資深教授,因其倡導自由市場及企業家精神的開創性研究而聞名。
------------------訪問原文--------------------
2025年7月3日
【信報月刊】干預經濟屬「致命的自負」—— 北大教授張維迎:相信企業家和市場自有出路
【本刊記者李俊杰】回顧歷史,人類的狂妄與自負往往帶來災難。40多年的研究讓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堅信,處理宏觀經濟,唯有收起致命的自負,讓企業家在市場當中試錯與成長,才能切實帶來社會創辦與進步,讓哪怕是普通百姓都能受惠,這也是他為當今中國經濟開出的藥方。今年6月初,張維迎親臨香港恒生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記者藉此機會跟他進行了一場關於中國經濟前景的訪談。
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是中國經濟學界的市場派領軍人物,多年來著作甚豐,以思考邏輯綿密、言談豪氣干雲見稱,名場面不勝枚舉。
2016年在北京大學朗潤園跟主張政府強力介入市場的「經濟國師」林毅夫教授激辯;2017年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畢業禮以《自由是一種責任》為題致詞演講;疫情期間的公開演講,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企業家信心不足緣於體制及法治,全都讓人印象深刻。
市場經濟、自由、法治、企業家精神──這是他1984年在中國經濟學界嶄露頭角以來,一直主張而且捍衞的核心思想。不論是當年改革開放大潮流,還是現時國進民退苗頭漸現,這位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始終忠於自我認知及思考。
「無論你是官員還是科學家,也不論你有多聰明,知識都非常有限。你不要那麼狂妄,不要覺得自己無所不知。我們很渺小,所以才要市場,讓大家選擇。」時刻保持自省自覺的張維迎觀察到,過去十餘年,一種跟承認無知截然相反的自負在中國強化得比較厲害,「特別是我們加入世貿後,取得巨大經濟進步,財富增加許多,很多人回答『我們為什麼發展得這麼快?』時,傾向歸因於中國的特殊性,例如,政府較多控制經濟等等。」
致命的自負
「尤其受過一定程度教育的人,總覺得自己全盤理解社會運作,以為最優決策是一道數學公式,有標準答案,可以計算出來,『按照我的方式去做,社會就會變好』,但真實世界不是這樣的。」
張維迎借用奧地利學派宗師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的作品名稱《致命的自負(The Fatal Conceit)》來形容這種心態,「計劃經濟本身就是致命的自負」。他以曾被他形容為「穿着馬甲的計劃經濟」的產業政策來解釋:「產業政策利用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特定行業發展,當中意味着,一些人能夠看準未來要怎麼做。」
「產業政策所表現出來的集中化(投資)像中國人押寶一樣。賭注放在同一點,風險很大。近年最典型的是就是電動車和光伏產業,兩者現時均有巨大產能過剩,這很大程度是政府的政策造成。」
訪問來源:【信報月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